随着开放科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其下行动领域之一——研究数据和成果的广泛共享也广泛推进,以提升科研效率和透明度。海洋生物研究领域,“生物记录(Biologging)”技术的应用,正是开放科学助力提升科研效率、扩大透明度、突破瓶颈问题的一个缩影。
所谓Biologging,即通过在野生动物身上安装各种微型设备,精准追踪其行为、分布及所处环境。它在宏观监测难以企及的领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开放数据类型,以监测人类活动对于海洋生物的影响,例如:捕鱼、排污、采矿等。
虽然我们已有大量来自卫星、科研船只和漂浮浮标的海洋数据,但由于技术和经费的限制,仍存在巨大“空白区”——比如极地冰层下、风暴天气中、人类无法抵达的海域。而动物天然生活于这些区域,是“移动的数据节点”。
文章指出,仅靠单一的数据来源难以全面理解环境变化对个体动物的真实影响。“Biologging不能替代已有的数据体系,但它能补全盲区,为海洋生态保护政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
日本科比大学动物生态学家岩田隆和同行在最新综述中指出,要释放生物记录的最大潜力,必须推动全球数据共享与标准兼容。只有不同国家、物种和研究平台的数据能真正整合,才能形成覆盖广泛、精度更高的“动物互联网”(Internet of Animals)。
这正呼应了当前科学界日益强调的“开放科学”趋势。岩田教授表示:“科研人员也许不擅长社会落地,但在数据驱动的时代,我看到越来越多问题通过数据共享得以解决。这让我思考,如何真正把数据的力量还给社会。”
这项研究还联合了早稻田大学的科研人员。他们的愿景,是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生态感知系统,让鲸鱼、海龟、鸟类、鱼群……共同参与到全球海洋环境的监测网络中。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研究人员能通过一只信天翁的飞行路径判断海洋风力场的影响区域,通过一头鲸鱼的下潜深度判断洋流的变化趋势。那时,科学不仅在实验室里发生,也在每一次动物的旅程中生成。
新闻内容来自以下网站,不代表GoOA头条立场: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3/250319143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