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https://lib.tsinghua.edu.cn/info/1377/7184.htm
解读人:杨卫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开放科学与全球伙伴专委会主席
2023年8月联合国大会通过《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决议(简称“科学十年”),这将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充分发挥科学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确保人人享有安全和繁荣未来方面的潜力。
开放科学在“科学十年”推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的《开放科学建议书》中确定了促进开放科学的4个关键支柱。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开放科学展望》报告。报告全面考察了全球开放科学的进展,并分析了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开放科学基础设施被提议作为支持开放科学充分发挥其潜力的实践中的优先事项。
本次会议发布《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协作:迎接“科学十年”愿景》的报告,配套“科学十年”预期成果4:通过构建开放与包容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将确保促进一个可持续世界所需的科学和科学文化的形成,助力“科学十年”目标的实现。《愿景》报告提出了未来十年推进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发展的四个目标:支持开放科学的基础设施;助力“科学十年”实现;促进知识共享;发展开放包容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网络。
面对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协作当前在建设规模、政治经济、技术标准、法律伦理等层面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倡议公众、各国政府、科研基础设施营建者,在UNESCO开放科学倡议下,协力建设高度开放且高质量的科学基础设施网络,推动知识和数据的开放共享。倡议行动包括:
共建全球网络,提升规模潜力
贯彻开放原则,统一标准规范
共享协作模式,推进持续发展
这些行动将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变革!
关于开放科学基础设施
共享协作的倡议
开放科学基础设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放科学建议书》纳为开放科学支柱之一,定义为虚拟的或物理实体的共享科研基础设施:通过促进研究发现的公开分享,支持研究人员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发展、验证结果并催生新的学术见解。为此,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UNESCO《促进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国际十年(2024-2033)》(简称“科学十年”)的战略行动,本倡议呼吁公众、各国政府、基础设施营建者,在UNESCO指导框架下、尊重各国本土法律,协力建设高度开放且高质量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网络,且主要推动知识和数据的开放共享。该行动将不仅推动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可重用性、可重复性和可持续性,还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全球受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提升规模与潜力,共建全球网络
规模化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是科研创新的摇篮。我们应努力增加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数量,提升这些设施的声誉效益,由此吸引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关注与参与,吸纳源源不断的投资和人才。全球范围共享协作的基础设施网络,将为切实解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知识开放获取与利用困境提供必要条件。我们应该在UNESCO层面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基础设施框架,构建开放知识与数据共享网络,正如“科学十年”执行战略计划所言,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充分发挥科学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确保人人享有繁荣未来方面的作用。应在相互认可的愿景、计划或路线图的指导下设计和建设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确保基础设施及其资源的所有权及治理得到法律认可与保护,从而保障开放科学研究环境可持续性。贯彻开放原则,统一标准规范
推动开放原则并统一开放科学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是构建高效、协同科研环境的基石。科研界应贯彻开放科学原则和FAIR原则,打破不同基础设施、系统平台间的技术壁垒,遵循国际标准化的流程规范,构建统一而灵活的开放科学创新生态体系。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管理人员和建设人员应及时更新基础设施技术,强化安全防护措施,积极采纳新兴工具,以保障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先进性。可为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对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培训,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开放和数据分享的技术,具备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使用能力,提升科研工作效率与成果质量。共享协作模式,推进可持续发展
共享模式是应对全球复杂事项的关键路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意指将各类科研基础设施,向跨领域、跨地域的有需要的主体开放,并共享相关的资源、数据、工具和服务。协作是解决全球发展问题的第一要务。各区域、各学科领域应积极推进建立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协作集群或共享联盟,促进区域间、领域间的资源共享、服务互惠和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健康危机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全球挑战。多元化资金是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制定更灵活、长期可持续的资金计划,发展长期维护资金分配的机会。鼓励多方加大投入,包括政府补贴、慈善捐赠和商业合作等。共议监测方法,提升互信水平
对开放科学基础设施进行监测是评估设施建设成效、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我们倡导严谨而非强力干涉的监测方法,以增强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内所有参与者的互信与协作。良好的指标选择对成功的监测方法至关重要。可将国际参与和贡献、“开放”和“卓越”作为科学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查栏目,强化设施建设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具有包容性的质量标准方能契合开放科学根本原则。我们应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学科差异,灵活调整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标准,增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建立公众信任。最后强调指出:实现该目标需要各级政府、科研界和非政府组织、企业对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和支持!